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2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45篇
林业   71篇
农学   27篇
基础科学   57篇
  72篇
综合类   226篇
农作物   29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19篇
园艺   22篇
植物保护   3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0 毫秒
551.
现有基于深度学习的农作物病害识别方法对网络浅层、中层、深层特征中包含的判别信息挖掘不够,且提取的农作物病害图像显著性特征大多不足,为了更加有效地提取农作物病害图像中的判别特征,提高农作物病害识别精度,提出一种基于多层信息融合和显著性特征增强的农作物病害识别网络(Crop disease recognition network based on multi-layer information fusion and saliency feature enhancement, MISF-Net)。MISF-Net主要由ConvNext主干网络、多层信息融合模块、显著性特征增强模块组成。其中,ConvNext主干网络主要用于提取农作物病害图像的特征;多层信息融合模块主要用于提取和融合主干网络浅层、中层、深层特征中的判别信息;显著性特征增强模块主要用于增强农作物病害图像中的显著性判别特征。在农作物病害数据集AI challenger 2018及自制数据集RCP-Crops上的实验结果表明,MISF-Net的农作物病害识别准确率分别达到87.84%、95.41%,F1值分别达到87.72%、95....  相似文献   
552.
实验是热工基础等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传统实验多以单一原理、现象的演示或验证为主,教学达成度不甚理想。为改变这一现状,提升实验教学的综合性、生动性和创新性,开展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将科研项目研发的温室覆盖材料测试平台及其测试方法标准等成果与热工基础教学相结合,层次化设计成包括实验前准备、参数设定、平台操作、典型问题思考等环节的综合性实验,结合保温被等温室覆盖材料的传热特性测试,实现了抽象概念生动化、理论知识具体化、表象问题深入化,促进了学生对传热过程、传热系数、热阻及传热影响因素等教学内容的理解和系统性掌握,增进了实验教学与理论学习和生产实践的有机融合。科研成果转化助推实验教学,为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553.
为了探讨多层架韭黄种植技术效果,根据单因素分析和响应面试验优化中期温度、土壤湿度和每盒株数等条件,研究了韭黄蛋白质含量的变化情况和最佳多层架种植韭黄技术条件。结果表明:单因素试验中,随着中期温度的上升,韭黄蛋白质含量先增后减,在12℃时达到最高,为34.21 g/kg;随着土壤湿度的增高,韭黄蛋白质含量先增后减,在60%时达到最高,为33.05 g/kg;随着每盒株数的增加,韭黄蛋白质含量先增后减,在100株时达到最高,为34.33 g/kg。经响应面优化,中期温度、土壤湿度、每盒株数、中期温度与每盒株数的交互作用等对韭黄蛋白质含量都有极显著影响,土壤湿度与每盒株数的交互作用对韭黄蛋白质含量有显著影响;由回归模型优化得到,多层架种植韭黄最佳技术条件为中期温度12℃、土壤湿度56%、每盒株数95株,蛋白质含量为34.92g/kg,用回归模型来改进韭黄栽培工艺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54.
地表覆盖秸秆和地膜是我国西北旱作农田土壤固碳的重要田间管理措施,但其对土壤碳组分的长期影响尚不明确。基于田间定位试验,设生育期高量秸秆覆盖(9 000 kg·hm-2,HSM)、生育期低量秸秆覆盖(4 500 kg·hm-2,LSM)、夏闲期秸秆覆盖(9 000 kg·hm-2,FSM)、生育期地膜覆盖(PM)和无覆盖对照(CK)共5个处理,研究了秸秆覆盖和地膜覆盖12 a和13 a后旱作冬小麦农田土壤总有机碳(SOC)、颗粒有机碳(POC)、潜在矿化碳(PCM)和微生物量碳(MBC)含量的变化规律。2 a平均结果表明:与CK相比,HSM和LSM处理均显著提高了0~10 cm土层各碳组分含量以及10~20 cm土层SOC、POC、MBC含量,同时还显著提高了0~20 cm土层POC和MBC占SOC的比例;而FSM和PM处理对各土层土壤碳组分含量及其占SOC的比例均无显著影响。土壤碳组分含量相互之间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综上可知,长期生育期秸秆覆盖能有效提高旱作冬小麦农田耕层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含量,且提高覆盖量有助于促进...  相似文献   
555.
梁爽  高继海 《蔬菜》2022,(10):59-62
摘要:工厂化白灵菇栽培中的菌棒出一次菇后,由于含水量过低不能二次出菇,一般就被废掉不再使 用,即使进行二次出菇,也表现产量较低,且造成其他资源浪费。通过多年试验与生产实践,探索出通 过覆土方式进行菌棒二次出菇的技术,可以大大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使菌棒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其关 键技术包括:栽培季节、栽培设施、覆土前准备工作、覆土方法、出菇管理等方面。  相似文献   
556.
立足蔬菜生产一线,以新品种选育、栽培形式改良、示范推广为技术节点,探索总结了1套水果苤蓝春大棚3膜覆盖高产高效栽培技术,通过在大棚内加盖第2层膜和地膜,与外棚膜一起形成3膜覆盖保温结构,为苤蓝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与传统露地、地膜覆盖栽培相比,定植时间从3月中旬、3月下旬提前到2月上中旬,667 m2产量4 000 kg以上,产值9 600元以上,实现了水果苤蓝早种早收,高产高效的目标。  相似文献   
557.
为探明有机物料不同覆盖方式对句容旱地葡萄园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以5年生阳光玫瑰葡萄园地为研究对象,2018年5月以纯醋糟、醋糟+土壤调理剂、醋糟+黄腐酸钾、醋糟+生物炭、醋糟+微生物菌剂覆盖地表,在有机物料覆盖的基础上再设纯物料覆盖、物料+园艺地布覆盖、物料+无纺布覆盖,以清耕为对照,6个月后对0~20 cm土壤样品分析葡萄园土壤容重、硝态氮、铵态氮、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变化。结果表明:醋糟配合不同添加剂铺施地表,再辅以无纺布或园艺地布覆盖,均可改善土壤结构,降低土壤容重,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氮磷钾速效养分。醋糟+黄腐酸钾均匀铺施地表与对照比土壤容重下降24.5%,再进行园艺地布覆盖,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对照比提高147.8%;醋糟配合不同添加剂单独铺施或进行覆盖均提高土壤硝态氮、铵态氮、碱解氮、速效磷及速效钾的含量,其中醋糟+黄腐酸钾覆盖无纺布处理硝态氮含量比对照增加了6倍;醋糟配合不同添加剂单独铺施各处理土壤铵态氮含量高于硝态氮,而醋糟配合不同添加剂覆盖各处理则相反。综合比较各处理,醋糟+黄腐酸钾覆盖无纺布效果最好,建议在句容旱地葡萄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58.
全膜面覆土式马铃薯播种联合作业机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实现马铃薯大垄双行膜上覆土自然破膜出苗机械化栽培,设计了一种可实现施肥、播种、起垄、覆膜和全膜面覆土一体化作业的全膜面覆土式马铃薯播种联合作业机。对样机关键部件进行了设计,确定其排肥系统、链勺式排种系统工作参数,同时分析了提土-膜面覆土装置作业过程,得到满足膜顶覆土厚度的必要作业条件。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当作业速度为1.8~2.0 km/h时,重种指数为4.9%,漏种指数为6.6%,种植深度合格率为95.2%,种薯间距合格指数为90.1%,膜顶覆土厚度合格率为98.8%,各行排肥量一致性变异系数为6.5%,总排肥量稳定性变异系数为5.1%,试验指标均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要求,试验结果满足设计和实际作业要求。  相似文献   
559.
秸秆带状覆盖对旱地冬小麦土壤温度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小麦秸秆带状覆盖栽培的效果,以冬小麦兰天26号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秸秆带状覆盖3行(SC1)、秸秆带状覆盖4行(SC2)、全膜覆土穴播(PC)和无覆盖露地(CK)下旱地冬小麦土壤温度及产量。结果表明,秸秆带状覆盖可显著提高冬小麦籽粒产量,穗数、穗粒数和产量较CK分别增加13.4%~20.2%、26.7%~33.3%和41.3%~69.1%,但秸秆带状覆盖与PC间产量差异不显著。秸秆带状覆盖显著降低了全生育期0~25cm土壤平均温度,土温较CK低1.4~2.0℃;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和土层的加深,秸秆带状覆盖表现出增温和降温的"双重效应",SC1在返青期5cm土层和拔节期5和10cm土层增温,SC2在越冬期5和10cm土层及拔节期5cm土层增温,其余各时期各土层秸秆带状覆盖均表现出降温效应,且总体上降温效应大于增温效应;秸秆带状覆盖较PC和CK减小全生育期土壤日变化幅度;SC1、SC2的全生育期有效积温较CK分别减少86.6和69.8℃,使得秸秆带状覆盖下冬小麦较CK晚熟15d。从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综合考虑,秸秆带状覆盖较全膜覆土穴播在西北旱作区更具优越性。  相似文献   
560.
为明确不同物理介质在橘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幼虫入土、蛆果处理和成虫产卵阻隔等方面的效果,测定橘小实蝇3龄幼虫对果园中4种常用地面阻隔介质的透出率,研究桃果获得位置及腐烂程度、PE塑料袋颜色与幼虫死亡率之间的关系,分析常见成虫阻隔介质材质、厚度、抗穿刺力等指标与果实受害率之间的关系,并对比分析9种常用果袋的田间防控效果。结果表明,无纺布(厚0.16 mm)和PE塑料薄膜(厚0.01 mm)处理24 h均未出现透出现象,可应用于地面覆盖阻止幼虫入土化蛹; PP防草布(厚0.07 mm)和棉毛毡(厚0.27 mm)不建议在橘小实蝇发生区使用。蛆果处理效果与果实获得位置及腐烂程度、PE塑料袋颜色密切相关,以黑色综合效果最好。当纸、PO塑料薄膜和无纺布的厚度分别为≥0.16、0.12和0.20 mm时可实现有效产卵阻隔,此时对应的抗穿刺力值分别为126、86和344 kg/cm2;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桃果受害率与果袋材质、厚度、层数及颜色指标有关,双层果袋平均受害率低于单层,但单层白加蜡纸袋整体表现较好且在适当厚度范围内不影响果实着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